有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比奇屋biqiwu.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东汉末年,皇帝刘宏驾崩,谥号孝灵皇帝,史称汉灵帝。他的膝下仅有两位皇子,刘辩和刘协。
真正为先帝的驾崩感到悲伤的人大抵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了,包括大将军在内的其余人等皆是觉得脑内绷紧的弦终于松了开。
因为先帝是个熊孩子,还是那种没人敢管的熊孩子。要知道,熊孩子一旦没有人束缚,肯定是要搞事情的。
此时的大汉已经历经四百年风雨,权柄更迭,盛衰转换,这样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哪里经得起先帝的瞎折腾,一来二去的,一不小心就折腾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历史上,这场农民起义正是大汉王朝颠覆的开始。
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下,从小寄养在宫外、不为皇帝所喜的皇长子刘辩——他的回宫,似乎也就不怎么引人注意了。
不引人注意,不代表没人注意,比如他唯一的亲弟弟刘协就因为这件事特别高兴。
但是刘辩却不怎么高兴,任哪个后世的人发现自己莫名其妙穿到两千年前都不会太高兴。
现在是中平六年,这一年是皇帝老爹驾崩的年份,也刚好是历史上天下大乱的年份。
这年头比较迷信,在刘辩之前出生的皇子没一个能活下来,好不容易盼到刘辩出生,何皇后生怕他跟其他人一样夭折,就把他送去宫外道士那养大。
所以,刘辩回宫,除了刘协之外还有一个人挺高兴,那就是他的生母何皇后。
但是皇帝一点都不高兴。
皇帝还真不是对刘辩本人有什么意见,事实上刘辩平时是个挺招人喜欢的小孩子,念书习武又用功,他的这份厌恶只是冲着刘辩的生母何皇后去的。
他不喜欢何皇后,甚至可以说讨厌,所以每回看到跟何皇后眉眼有几分相似的刘辩就觉得不顺眼,偏心偏到朝堂上大臣都看不过去了。
——指着明明文武兼备、龙章凤姿的嫡长子刘辩说“此子不堪大任”,一转身又指着还在吃奶压根看不出以后资质的刘协对大臣说“吾之次子有帝王威仪”,这不开玩笑么。
哪怕刘协以后真的有帝王威仪,可一众大臣先是齐刷刷偏头看了一眼这会儿嘬吧嘬吧啃着手指头的刘协,又齐刷刷抬头望向上首一脸肯定指着皇次子刘协说“帝王威仪”的汉灵帝,总觉得这话特别违心。
——难道皇帝还能知晓未来不成?
违心就违心吧,反正大臣们已经习惯皇帝时不时熊一回的做派了,就算皇帝偏心,朝堂上的大部分人还是支持刘辩,因为这个年代的嫡庶、长幼之分在继承人这方面尤为苛刻。
皇帝知晓未来的可能性倒是不大,但边上的真·穿越者·知晓未来·刘辩莫名感觉自己的膝盖中了一箭。
历史上即位的人的确就是皇长子刘辩,并且他还是一位可以跟一众非正常死亡的皇帝前辈们竞争最惨皇帝称号的主儿。
甚至由于在位时间还不到一年就被董卓废掉的缘故,这倒霉催的小皇帝连个谥号都没有。
刘辩登时感觉自己膝盖又中了一箭。
最让刘辩脑阔疼的是,还没等太子之位争出个所以然,他的父亲、也就是皇帝突然驾崩了。
他的谥号为“灵”,灵的含义有很多种,汉灵帝的“灵”当然是属于含义不怎么样的那一种。
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里头就有这么一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其中的“灵”指的就是刘辩的父亲汉灵帝。
每当后人总结汉朝衰亡的原因时,熊孩子汉灵帝总逃不过一顿狠批,就连几千年后的现代还时不时拿他的名字拉出来“鞭尸”,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名留青史了。
刘辩一点都不想要这种坑爹的名留青史。
反正人都死了,是非黑白还不是活人说了算。
当然,诸葛小朋友现在只有九岁,与未来能写出《出师表》的蜀汉丞相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宫人已经换上素服,沉沉的丧钟声响彻大汉的都城洛阳,月色如水,宫中一片宁静。
“都这么晚了,你还不回去?”
刘辩望着甩开乳母、朝他跌跌撞撞跑过来的刘协,挑眉道。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